觀影『1944』,戰爭片,愛沙尼亞人對本民族20世紀苦難的緬念。
這是部好電影,沒有歌功頌德、沒有凸顯崇拜,比陳凱歌大導演向主子獻禮的抗美神劇《長津湖》強一萬倍。
片中有個細節很有意思,加入德軍的愛沙尼亞年輕人當著上級的面否定著對元首的個人崇拜,拿著上級賞賜的希特勒照片竭盡所能地諷刺與嘲笑。
大家都是兩條腿一個頭,活不到150歲的人,難道因為你是當政者在上帝面前就高我一等?
1941年蘇聯吞併愛沙尼亞,同年德國出兵愛沙尼亞。1944年德軍退出愛沙尼亞,蘇軍再次佔領愛沙尼亞。故事發生在此時。
同歷史一樣,這裡再次成為歐洲和俄羅斯的交鋒前線。
愛沙尼亞的地理位置使其難逃地緣政治鬥爭的厄運。二戰期間,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在波羅的海畔相遇,5萬多愛沙尼亞人加入蘇軍,7萬多人加入德軍。流的是愛沙尼亞人的血,身上穿的卻是蘇軍或德軍的軍裝。
大國角力下的同胞相殺。
實際上,二戰後,愛沙尼亞一直在蘇聯的控制之下。直到蘇聯解體前夕。愛沙尼亞才得以在本國國土上升起藍黑白國旗。
蘇聯解體是人類文明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