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世紀始,文藝復興給意大利城邦帶來的不僅僅是溯追古羅馬和古希臘文學藝術的回歸,更是法律精神的回歸。
這一時期,商人、文學藝術工作者、科學家、船長、船舶製造商等社會各階層齊聚亞平寧半島。他們貿易、投資、交流、寫作、繪畫、辯論、訴訟,在學校裡、在港口處、在街頭巷尾、在法庭上、在即將遠航的冒險船上。貿易中金銀在流通,交流中概念也在流通。人們越發意識到,不僅僅是元素符號為Au和Ag的金屬可以被視為財產「property」,誕生於大腦神經元的觀念/想法「idea」也值得同貴金屬一般的地位。馳騁於地中海的企業家們腰包越來越鼓,腦子也越來越好。他們逐漸意識到,不僅要保護好自己的口袋中的財產,也不能忽視對智力財產的保護。好在意大利不僅有優秀的企業家,還有卓越的執政官和法學家。他們共商國是,於法學和政治上,將財產的範疇,從有形的貴金屬,拓展到無形的觀念。
法律專利的概念在威尼斯「Venice」出現。1474年,威尼斯的議會發佈了首個通用性專利法律——The Venetian Patent Statute,這意味著建立起一個保護創造者權益的法律體系。這一套保護創造者權益的專利法不僅保護著當時意大利創造者的財產權益,它還為後世專利保護提供樣板。
這是人類文明首部保護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的法律框架。創造者的智力勞動成果在法律上得到承認,法律賦予創造者其知識「knowledge」以所有權「owned」。既在法律層面上展現出對腦力勞動、創新的尊重,亦是突顯出私有權在智力層面上的天然性。威尼斯的法學家和執政官在人類天然的私有權領域增添了智力勞動的範疇,走在了時代前列。
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法學家認識到,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實際上是保護人類天然的、基於利益驅動的創造慾望。沒有潛在的貨幣輸入,還會有人有強烈的慾望去發明創造?這是資本主義對於人類天然創造慾望的保護。
這一執政策略的落實和法律框架的確立,將威尼斯抬上歐洲貿易中心的寶座,不僅執地中海貿易之牛耳,將貿易觸角伸至印度和中亞,還使其處於科技發展的中心地位。
在英格蘭,原先聚焦發明領域的專利概念拓展了其內容,包含了銷售特定產品或技能的排他性權利「exclusive rights」,即專營「monopolies」。這一改變旨在鼓勵外國的發明家和手工匠人來英。專營範圍由早期的彩色玻璃、威尼斯絲綢到後來包括鹽和澱粉等常用物質。
執政官推出專營,最早是為了吸引外國投資者。但後來專營發展越來越大,已經形成畸形的市場環境。到16世紀末,這些專營惹得民眾不滿。在1601年,英國議會迫使伊莉薩白一世運用權力去規範專營現象和取締一些專營企業。1621年,法官愛德華 · 科克爵士「Sir Edward Coke」組織討論專營法規 The Statute of Monopolies,該法三年後正式成為成文法。The Statute of Monopolies 是英格蘭從封建向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The king himself should be under no man but under God and the Law.
——Sir Edward Coke

英格蘭第一個被准予的專利是威尼斯工程師 Jacopo Aconcio 於1565年獲得的。Jacopo Aconcio 說過這麼一番話:
Those who by searching have found out things useful to the public should have some fruit of their rights and labors.
資本主義國家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重視市場的作用的優良傳統。國家主要以法律為重要手段來介入市場,起到調節而非主導作用。法律一旦確立,則很難更改,因此延續性的法律框架為市場主體發揮作用起到良好的外部作用。而在中國,大政府小社會。強大的政府以政策干涉市場活動,但現實狀況是政策朝令夕改,新官上任改前任,政策糟糕的延續性。在加上中國上千年重公輕私的文化傳統,私有產權概念不強。在1949年後的中國大陸,執政黨更是以公之名強力掠奪私有財產,流氓一般,無恥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