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山猶在 不見當年故人

0%

談“現實的個人”

img

就費爾巴哈哲學而言,確立起感性確定性,以感性確定性的方式切入現實。不同于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將人做抽象化處理,以頭腦思辨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釋世界,這時的人是思想體系中的人。費爾巴哈重新拾起唯物主義原則,將主詞切換到具體和現實的存在,觀念從屬於賓詞。費爾巴哈對此前的哲學立場做了顛倒處理。但是費爾巴哈是在感性直觀的基礎上建立起感性確定性,如此一來,費爾巴哈僅是看到存在本身所呈現出來的面目,他沒有能夠從過程本身來理解存在,而僅僅是過程終結是的面目來切入去解釋存在。即費爾巴哈沒有能夠對人的活動和存在本身做成對象性活動,未能建立其以否定性為原則的辯證法視角。而馬克思對費的更新在於,一方面,馬克思繼承了費爾巴哈關於唯物主義的思路和線索,另一方面,馬克思揚棄的費爾巴哈的感性直觀,同時引入了辯證法的否定性作用,把人的活動和存在展開為對象性活動,做成是一個具體的、現實的過程。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談到“人的現實性”:“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馬克思從兩個因素來談論人的現實性,一方面是具體的現實的人,這是作為實際存在的個人,而非是思辨思想中的個人,另一方面,是人的物質生產生活條件,這是作為現實存在的個人的存在前提。馬克思還提到:“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的物理性存在無疑是關於人的一切的前提。“人們用以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方式, 首先取決於他們已有的和需要再生產的生活資料本身的特性。 這種生產方式不應當只從它是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這方面加以考察, 更確切地說, 它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 是他們表現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 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人掌握、使用生存資料的過程就是人的活動過程,人在現實的、已被創造出的物質條件上進行再生存創造,人的生存、條件、過程和結果都是呈現出實實在在的現實性。因此,是人的創造和生產“生產”出了人的歷史。

馬克思哲學在關於“現實的人”的解讀中,筆者認為馬克思十分強調人的現實的物質性生產和再創造,以一個過程及其後續性影響的視角來看待歷史本身。一方面他批判了唯心主義的抽象的個人,確立起人的現實性。但另一方面,馬克思對待人類這樣一個有別於其他動物,能自覺生產勞動的生物的視角上,筆者認為,馬克思更關注人的生物性和物理性表現,即人活生生地表現出來的現實的物理活動,但人就存在及其活動,思想性存在也同樣是現實的存在。它體現于人自我勞動時的對其勞動本身的頭腦刻畫。也即,理論和現實的一致性,人的物質生產過程就是其思想生產過程,而非現實之後的反思性加工思考才可稱之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