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山猶在 不見當年故人

0%

惡的本質與形式

See the source image

首先,就其惡的根源來說,人的特殊的意志中存在著內在性和自然性之間的分野,且二者相互對立。前者是自在的,後者是自為的,但是這種自為是形式的,它只能從情欲、衝動和傾向等自然意志的規定中汲取內容,而自然意志既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作為人的意志的特殊性對內容做規定,而這與作為內在的客觀東西的普遍性相對立,也即人的意志的內在的惡與客觀普遍的善之間的相互對立。因此,就惡的生成而言, 它是與普遍性相對抗的特殊意志的結果,落實在現實層面便是在同共同體相對抗的個體。對於惡的自我意識而言,它無視自在自為的普遍東西的權威,視其為任意的東西。而將作為特殊意識的自身淩駕於普遍意志之上,作為原則並落實在行動中,這就形成惡。就此來看,惡是作為特殊性的自我意志同普遍性意志的對抗,且推翻後者的原則,構建新的原則。

建立其原則的特殊性的自我意志,在行動上就體現為對作為善的普遍意志的否定。若以肯定的形式來裝裱否定的本質,這就是偽善——惡的形式之一。在黑格爾看來,偽善包含如下環節:1.關於真正的普遍東西的知識,並且對權利和義務只採取感情的形式;2.與普遍東西相對抗的特殊東西的意願;3.對上述兩環節的比較。對其環節我們可以看到,普遍東西之於偽善,只不過是作為可以利用的東西而存在,它是對普遍者及其原則的拋棄。

從善的意圖來看偽善。若把人的行為作意圖和結果的區分,在現實活動中就出現意圖和結果之間的背離,產生善的意圖和惡的結果的區分。此外,黑格爾指出,在形式和內容的範疇上來看善與惡,在偽善中,作為意圖的善僅僅是佔據著形式的方面,但其內容是由惡所佔據的。若以形式的善來肯定,造成的結果是忽視惡的內容,此類做法是無疑是將善抽象化,而非現實化,善與惡的現實性考量將變得模糊。那麼也就在內容上否定善,偽善也將橫行於世。

從信念原則看偽善。主體自我構建的信念原則對善的規定,而以信念原則對山的賦值,則取消了客觀的善的存在。善成為了主體自我教育的事情,客觀的善的框架被破壞。偽善恰恰正是對善的客觀原則的破壞,主體自我構建信念原則。

如果說偽善是對普遍意志的利用及其原則的拋棄,那麼還有一種惡是對於普遍性意志缺乏堅守的態度,那就是道德的詭辯。道德的詭辯強化主觀性的原則和立場,不僅不承認普遍意志的權威和原則,甚至還對自我進行善的賦值和定義。對善惡的價值缺乏歸正,是隨意的惡。在筆者的閱讀體驗中,察覺到黑格爾對於偽善和道德的詭辯二者沒有作特別的說明,僅僅是對二者做相關的解釋。